近年来,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创始人都开始对生命科学领域展示出兴趣,无论是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还是美团创始人王兴,都开始研究生命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沈南鹏也频繁与科学家和医生交流,尤其是在信息科技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点,投资人看到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业内人士认为,生物技术与信息数字化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企业也迎来新的投资机遇和挑战。
自2005年成立以来,医疗健康一直是我们在中国最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红杉中国一直积极投资生物医药、创新器械以及医疗IT和服务等领域,并且始终渴望与那些能够穿越时间长河的医疗企业成为长期合作的伙伴。无论公司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是在发展早期、IPO前还是上市后,我们都以积极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为使命。对我们来说,投资医疗健康是要目光长远,去找到不断创新的公司。
医疗健康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加速增长。原因有三个——2015年中国药监局的监管改革,提出新药高标准和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在中国或海外领先的制药企业中拥有丰富经验的领导者开始创业,引领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创业浪潮;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A章新规实施以后,以及其后上交所推出科创板,都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转型和创新做出了新的推动。
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行业的特点在于它有非常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要求投资机构对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壁垒、差异化等等建立自己独特的认知,不能人云亦云。这一投资人才群体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
香港回归20周年之际,香港交易所举办2021生物科技峰会,红杉中国创始及合伙人沈南鹏在会上做了开场的主旨演讲,并针对生物科技与医疗健康产业中的投资做了分享。
红杉中国作为知名的投资机构,自成立以来就一直在积极布局医疗健康领域,且取得了颇受行业认可的成绩。仅在2021年,就已经有10家由红杉中国参与早期投资的医疗健康类企业在A股、港股、美股等多个资本市场完成了IPO。因此沈南鹏对于医疗投资的看法,一定程度上也代表了头部投资机构对于这一行业本身的判断。
在此次演讲中,沈南鹏也分享了他对于当前中国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些观察与判断。比如他认为,未来几年,中国生物科技公司“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势头可能值得关注;他也认为除了长三角之外,大湾区的生物医药产业生态也逐渐成型。
以下是沈南鹏在峰会期间的演讲实录:
感谢Laura和Nicolas邀请我在2021年港交所生物科技峰会上发言。
自2018年港交所推出上市新规以来,我们见证了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行业的发展。事实上,正如Laura刚才所说,这些上市新规的发布已经改变了香港交易所的“基因”。过去三年,许多红杉中国投资的领先公司已在香港上市,包括信达生物、药明巨诺、再鼎医药、腾盛博药、基石药业和启明医疗等等。
自红杉中国2005年成立以来,医疗健康一直是我们在中国最重要的投资领域之一。我们一直积极投资生物医药、创新器械以及医疗IT和服务等领域,并且始终渴望与那些能够穿越时间长河的医疗企业成为长期合作的伙伴。无论公司处于什么样的阶段,是在发展早期、IPO前还是上市后,我们都以积极帮助他们取得成功为使命。对我们来说,投资医疗健康是要目光长远,去找到不断创新的公司。
事实上,我们的医疗健康投资在过去几年中加速增长。原因有三个——2015年中国药监局的监管改革,提出新药高标准和高质量的临床试验;在中国或海外领先的制药企业中拥有丰富经验的领导者开始创业,引领了中国医疗健康产业的创业浪潮。
例如,曾担任红杉中国医疗健康板块董事总经理的杜莹于2014年创立了再鼎医药,并在7年内成功将其打造成一家市值高达140亿美元的生物制药公司。杜莹曾在辉瑞公司的生物科技部门工作多年,带头研发过极具创新力的药物。当她离开红杉创立再鼎医药时,红杉中国是其最早的投资方。
腾盛博药也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是一家研究重大传染病治疗方案的生物科技公司,两个月前刚在港交所上市。该公司由洪志博士在2018年创立。在此之前,他曾是GSK的高级副总裁,并兼任传染病治疗部门的负责人。我们很高兴在A轮、B轮及Crossover中支持腾盛博药,也是其IPO时的基石投资者。
许多中国的顶尖科学家也在创立前途无限的生物科技公司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最近我们在天使轮投资了一家新一代基因编辑公司。创始团队由上海科技大学等院校的科学家组成,他们把自己的研究领域在公司的管线研发中无缝衔接。
我们近期还有一笔早期投资是西湖大学孵化出来的项目,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官有海外留学和工作背景,其研发定向改造携带靶向药物的红细胞,这也是中国首个红细胞治疗技术平台。
最后一点,同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港交所《上市规则》第18A章新规实施以后,以及其后上交所推出科创板,都为中国医疗健康行业的转型和创新做出了新的推动。
生物科技的发展可以帮助解决许多广泛存在的问题, 例如:各种疾病的治疗(如研发传染病疫苗或治愈癌症)、老龄化社会、食品供应,甚至是气候变化。它为人类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价值,但发展过程中的技术风险也很大。
从这个角度来看,医疗健康和生物科技行业最需要长期投资。生物科技公司可创造巨大的社会价值,但其产品的研发周期很长,并且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无法带来正向的现金流。没有资本的长期支持,生物科技公司很难生存。因此,上市前和上市后的持续融资对这些公司的发展都至关重要。
事实上,对于生物科技行业的企业家来说,IPO或许只是一个荣耀勋章,或者说成功登上了一个小山坡,但绝非是终点。想要成为一家伟大的企业,创业者仍然需要持续不断地攀登,需要有非凡的毅力和耐心。无论其处在哪一发展阶段,红杉中国都愿意支持这些企业家走很长的路。
展望未来,我们对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比以往更有信心。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全球医疗健康行业,特别在mRNA技术、基因编辑、细胞疗法和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创新明显加速。更重要的是,我们发现其中更多的尖端技术来自中国。中国初创企业追赶全球领先企业的速度比以前更快。事实上,最近越来越多的中国生物科技公司开始将其产品授权给全球其他公司。在未来几年,“立足中国,面向全球”这一势头都值得关注。因此,港交所和香港作为生物科技中心拥有巨大的机遇。
香港交易所的投资者拥有多元化的全球背景且质量很高,但目前比较活跃的、专门做医疗健康投资的二级市场基金只有不超过30家,这一方面的发展空间很大。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行业的特点在于它有非常高的专业性。这种专业性要求投资机构对企业产品的科技含量、技术壁垒、差异化等等建立自己独特的认知,不能人云亦云。这一投资人才群体的培养需要一定的时间积累。让人高兴的是,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优秀的生物科技和医疗健康企业正受惠于港交所上市新规,有巨大的上市潜力,也吸引越来越多的投资者来参与到他们的发展中。
在美国,大波士顿地区和旧金山海湾区是成千上万家生物科技公司的所在地,这里不仅有小型初创公司,还有估值数十亿美元的制药公司。而该地的顶尖大学也帮助构建了一个庞大的科学家网络。
令人兴奋的是,我们也看到类似的行业生态正在在大湾区慢慢成型。在大湾区,有迈瑞、华大基因、新产业生物等领军企业,也有许多拥有前沿技术的独角兽企业如晶泰科技,这是一家由AI驱动的CRO生物科技企业。香港可以在大湾区的医疗健康产业生态中发挥关键作用,香港拥有多个顶尖大学和实验室,将是这一生态成功的关键所在。香港政府推出了价值超过100亿港元的InnoHK项目计划,支持创新和技术研发,尤其关注生物科技的研发,这意味着香港将为大湾区的医疗健康行业提供深厚的人才储备。
我还想响应下Nicolas 刚才提出的观点,即利用香港生物科技行业的专长,为更多国际生物科技公司服务。港交所不仅是中国生命科学公司的上市首选地,也吸引全球的生物科技企业赴港上市。事实上,有不少公司从成立第一天起就是国际公司,其中一些可能在美国有研发团队,在中国有制造工厂;有的则可能在中国设立研发中心,但主要服务美国和欧洲客户,或者很多公司在同时抓住两地的医疗临床治疗机遇。我们希望港交所能够支持所有生物科技行业领导者的梦想,能让他们利用这个城市的独特资源机制,将香港建设成全球生物科技和医药科技中心。
资本从互联网向生物技术迁移
6月23日,桥水创始人达里欧和红杉全球执行合伙人沈南鹏进行了一场线上对话。在动荡的全球经济环境中,投资领域出现了新的趋势。尤其是在中国,过去几年互联网发展带来的红利逐渐消退,随之而来的是生物技术等硬科技的发展,对于资本而言,需要更快地适应技术领域的变化。
达利欧说道,科技变化以太快的速度发生,他向沈南鹏提出问题:“如何保持应对这些变化的能力?换言之,当你不了解一个新技术时,如何做出投资?如何在技术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遴选最好的技术?”
对此,沈南鹏回应道:“我们应该相信科技创新的潜力,比如新能源领域、合成生物学、生物科技等领域。在艰难时期,我们更要保持敏锐,保持信心继续投资,继续帮助创业者探索如何穿越障碍,帮助他们实现创造伟大企业的梦想。”
在回答达里欧关于如何在一个流动性变差的市场中保持流动性的问题时,沈南鹏表示:“在过去五年里,大多数时候我们都能看到大量的流动性,尤其在科技领域,企业估值变得越来越昂贵,竞争变得更激烈了。不过最近的6-9个月里,全球科技行业趋向平和。我们首次看到,投资者在实际投资私人企业时能得到更合理的估值。”
沈南鹏认为,科技公司自身的竞争因此变得更理性了,健康的竞争环境不仅有利于科技创新,而且有利于投资者。
查询公开资料发现,近两年来,相对于传统的TMT行业,红杉资本明显加速了对生物技术领域的布局。例如去年7月,红杉资本领投合成生物技术公司恩和生物;今年1月,红杉资本领投了骨科医疗器械公司博志生物A轮融资;去年9月,红杉资本持股8.62%的AI医疗企业数坤科技在香港上市。
近年来,一些互联网科技公司创始人都开始对生命科学领域展示出兴趣,无论是今日头条创始人张一鸣,还是美团创始人王兴,都开始研究生命科学方面相关的知识,沈南鹏也频繁与科学家和医生交流,尤其是在信息科技与生命科学的交叉点,投资人看到了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
业内人士认为,生物技术与信息数字化领域的结合越来越紧密,企业也迎来新的投资机遇和挑战。毕马威管理咨询生命科学领域主管合伙人黄灏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对于生物科技领域而言,无论是医药行业,还是医疗器械行业,都在朝着数字化的方向发展,需要结合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等多种信息技术。”
在近期毕马威评选的50家创新中国生物科技参选企业中,涵盖了细胞治疗、基因编辑、抗体偶联小分子药物、纳米抗体平台,融合蛋白,siRNA药物等。“2021年涌现出众多新的商业模式与创新业态,比如AI医疗、癌症早筛、3D 打印、生命科学、健康服务等。”毕马威生命科学行业合伙人侯春熠表示,“基于诸多的行业变化及衍生出来的细分赛道,医药行业投资逻辑从对产品和技术平台也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2021年伊始,当人们纷纷为21世纪又一个新10年勾画蓝图的时候,我们希望从医疗健康甚至生命科学层面找到更多答案。
问题一:在医疗健康的细分行业中,你认为哪些特定领域会令人兴奋或者值得投资?
沈南鹏:未来10-20年,我认为医疗健康将变成一个由细胞、基因和生物工程技术驱动的领域,疾病早期筛查和治疗将取代渐进式疗法,这将给现在的传统制药企业带来挑战。
以上这些都是带来变革的基础因子。当然,中美在公共医疗体系等诸多方面都有所不同,所以中国的医疗健康企业需要聚焦中国的本土人口,采用差异化的方案,尤其是在诊断和数据方面更加符合本地特点。
在创新药研发领域,中国领先的医药企业聚焦在细胞疗法、基因疗法、免疫治疗等方面。
虽然在国际舞台上具备竞争力还需要较长时间,但它们已经开始了很多积极的探索,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进步。在医疗人工智能应用层,中国不少地方已经走在了世界前列。
另外,医药分家、分销渠道的改革等方面都有很多机会,IT技术驱动的公司可以在其中发挥巨大的作用,它们的技术能力可以应用在很多垂直领域。
中国的医院在整个生态系统中将扮演关键角色,它们对新技术抱有积极的态度,希望通过信息化、智能化等技术手段更好地服务患者。
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在医疗健康领域得到广泛使用。机器学习领域有望出现一批真正的全球性公司,令中国和美国的医疗健康服务行业同时获益,也可以帮助全球的医药公司提高新药研发的效率。从商业的角度来看,这是许多初创企业的机会。
问题二:最令你印象深刻的投资组合是什么?
沈南鹏:过去多年间,我们看到了一批领先的创新药企业在短时间内快速发展,比如我们投资的信达生物、再鼎医药、基石药业等等,它们的领导者都非常具有前瞻性,另外比较独特的一家企业是小药药。
小药药可以说是一家SaaS公司,通过一整套系统来帮助药店管理库存、供应链和客服。在中国,如果一家公司只依靠技术的话,发展空间有限。
小药药定位于发展成为一家整合型企业:它们提供供应链服务,有自己的仓库,而且直接将药店对接药企和保险公司,寻求合作。
这种行业整合型的方案,解决了中国医药领域的分销问题。这种技术、服务共同输出赋能的平台比传统药店的兼并收购更加有效率。
另外一家比较独特的企业是健适医疗(Genesis Medtech)。它是一家生产高附加值医疗器械的企业,业务覆盖从研发、生产到供应链的整个价值链。
在中国,分销是医疗健康行业非常重要的环节,企业应该将产品与分销网络进行有效结合,包括从海外引进优质的医疗产品,也有本土创新的产品。
健适医疗的发展模式应对的是中国市场的碎片化问题,探索出了另外一种独特的实现市场集聚的方式。
问题三:怎么看互联网等其他领域的巨头进入医疗健康行业?
沈南鹏: 亚马逊、沃尔玛、谷歌、阿里……这些巨头未来都将成为某种类型的医疗健康企业。比如谷歌已经表示会成为供应商,我认为亚马逊和沃尔玛也会在这些领域布局。
如果10年后,亚马逊和沃尔玛在药品配送之外也开始提供医疗护理服务,我丝毫不会惊讶。我们也看到中国的互联网企业腾讯、阿里和京东也都在这一领域有所投资和布局。
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当投资一家医疗健康领域的初创公司的时候,需要更多展望它们将和什么类型的公司竞争,会不会包括亚马逊、沃尔玛这种巨头。我认为这些巨头既是合作伙伴,也是竞争对手,还是收购者。
在某些方面,这些新入局的选手可能比行业内的人更有远见,比如当你和谷歌谈论数据的时候,它们理解数据的方式就比制药公司更好。
问题四:中美在医疗健康领域创新的驱动力是什么?
沈南鹏:我认为人才在医疗健康创新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大量优秀人才聚集在这一领域里,中美两国在这点上非常相像。
现在有这么多曾经担任过全球知名医疗健康企业高管的中国创业者,这在20年前完全是另一幅光景。
事实证明,投资最终投的是人,而不只是某个技术或者某项资产,人才永远是第一位的。
和美国一样,中国新药从研究走向商业化的进程越来越快。虽然从整体上说,中国在技术复杂和精细程度上还和美国有一定差距,但中国顶尖大学的医学、生物和化学等学院都积淀了很强的科研力量,并且有能力在研发中转化出优秀的应用成果。
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创新的政策,而且将科技创新放到了“健康中国”头等重要的位置上,在不断降低普药成本的同时,还从法律维度推动创新药尽快上市。
而在地方政府层面,很多省市都在想方设法吸引最好的医药人才和企业来到本地建址设厂,并提供了许多优惠政策等。
中国正在围绕医疗健康的创新建立一个巨大的生态,正如20年前信息技术领域的发展一样,一个创新生态的逐步建立是最令人振奋的。
问题五:给未来医疗健康领域的创业者什么建议?
沈南鹏:创新可能是必须的,这已经成为公司发展壮大的一个关键参数。
在中国有一种现象,很多创业者容易被别人做的事情带着跑,大家都追逐同一个商业模式。但是如果去观察所有的顶尖创业者,无论是医疗健康、TMT,大家都在做原创想法、原创产品。
专业的选择:从数学系转到工商管理
童年的沈南鹏,就很喜欢读书,7岁后便离家到上海上学,18岁因数学成绩被保送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系,彼时他的理想是数学家。1989年7月15日,21岁的沈南鹏从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毕业,来到了美国纽约的哥伦毕业大学,这所学校给了他极其高额的奖学金,足以支撑他在异国他乡生活与学习上的开销。
这个时候的沈南鹏,正处于春风得意马蹄疾之中,等待他的,是肉眼可见的光明未来。
沈南鹏从小就是“神通”,初中时拿过全国数学竞赛一等奖,拿过美国中学生数学竞海外区冠军,总分600分的中考,他考到了594分。高中时从未接触过计算机的他,凭借着出色的数学能力,在全国第一届中学生计算机竞赛中拿到奖牌,得以免试进入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学习,并且成绩始终遥遥领先。
进入哥伦毕业大学后,以前在数学方面未逢对手的沈南鹏,惊讶地发现,自己引以为傲的数学成绩,竟已泯然众人,在这个群英璀璨的校园中并不突出。
来源:药械江湖 https://mp.weixin.qq.com/s/ZTsqQKxD9uQ5OD0-3ekxc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