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局长王贺胜在今年两会期间表示,我国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已降至历史最低水平,但他仍然警告称,由“X疾病”引发全球大流行的风险在持续增加,需要对此加以防范和应对。
什么是“X疾病”?为何它的风险在持续增加?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接下来带你一探究竟!
“X疾病”是什么?
由未知病原体引发
1
“X疾病”是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采用的一个术语,指一种假设的、尚不为人所知的病原体导致严重国际大流行的可能性。
王贺胜表示,国际社会对“X疾病”高度关注,所谓“X疾病”,并不代表某一种具体的疾病,而是由未知病原体引发可能导致全球大流行的传染病。“X疾病”最主要的特点是“高致命、传染快、易变异”,它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很难对“X疾病”的病原体以及发生的时间、地点来进行预测。
出现“X疾病”的风险在持续增加?
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多因素影响
2
各国专家普遍认为,受全球气候加速变化、人类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病原跨物种传播频繁发生等因素影响,由“X疾病”引发全球大流行的风险在持续增加。
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社会医学与健康教育系教授钮文异在接受“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就有流行病学专家提出,每年大概有20多种新发感染性疾病,其中传染病居多。这些疾病有的可能只是局部流行,不一定会引发大范围传播。但也不排除局部流行病最终发展成全球流行病的可能,此前的新冠肺炎疫情就是典型代表。这就意味着,未来可能出现的“X疾病”,或许同样会以出乎意料的速度波及全世界,危害全球各国。
新冠可能是首个“X疾病”?
可能是!
3
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谭德塞表示,新冠可能是我们的**个“X疾病”,科学家和专家正在就此积极探讨相关应对经验。此前已有科学家建议,将新冠视为首个“X疾病”。
如何科学应对“X疾病”?
警惕风险 积极防范
4
谭德塞在2024年世界政府峰会上称,下一次大流行病暴发“并非是否会发生的问题,而是什么时候发生的问题 ”。
王贺胜指出,虽然“X疾病”的发生很难避免,但由此引发的大流行是可以防范和应对的。
一是建立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坚持依法防控,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平急转换的工作机制;
二是建立健全多渠道监测预警体系,强化传染病风险评估,提升早发现能力;
三是建立健全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应急队伍演练,做好相关物资储备,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四是建立健全科学防控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传染病大流行的前瞻性研究,提升科技支撑能力;
五是建立健全群防群控体系,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和基层治理机制,广泛开展科普宣教,全面提升公众健康意识和疾病防控能力水平。
需要对“X疾病”恐慌吗?
不要恐慌
5
“X疾病”是一种未知的疾病,公众不要恐慌,因为“X疾病”还没有到来。
在新冠疫情之后,世卫组织已经开始采取一些举措来预防未来的大流行,包括努力支持技术共享和加强国家之间的疾病监测。
王贺胜表示,我国建成了全球规模**的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平均报告时间从5天缩短到了4个小时,国家层面建立了72小时内快速鉴定300种病原体的技术体系,所有省级和90%的市级疾控中心都具备了核酸检测和病毒分离的能力。这个系统可以使传染病监测预警更加灵敏,相关数据上报得更及时,实现传染病防控的早发现、早控制,降低传染病对公众生活的影响。此外,对于公众来讲,除了养成关注疾控机构公告的习惯外,日常生活中也要尽可能减少接触野生动物。
我国在遏制重大传染病的情况?
“三个一批”
6
王贺胜介绍,传染病防控关系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稳定。主要体现在“三个一批”。
一是消除了一批。继消灭天花、消除丝虫病、脊髓灰质炎、新生儿破伤风之后,2021年我国又消除了疟疾,世界卫生组织发布新闻公报称,中国疟疾感染病例由1940年的3000万减少至零,是一项了不起的壮举。
二是控制了一批。目前,艾滋病、结核病、乙肝、丙肝、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都得到有效控制。艾滋病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基本阻断;结核病的发病率稳步下降;病毒性肝炎新发感染者数大幅减少,通过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普及乙肝疫苗接种,五岁以下儿童乙肝病毒感染率控制在1%以下,保护了数以千万的儿童免于感染。
三是降低了一批。麻疹、乙脑、流脑等疫苗可预防的多种传染病发病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比如,近年我国每年报告五六百例麻疹病例,这在全球处于极低流行水平。包虫病、蛔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疫情也明显下降,全面迈向控制或消除的新阶段。
文章以及头图来源:生物制品圈
声明:本网发布的文章重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处理;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观点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本网立场。